射击是一门注重平衡的艺术
2015-08-01

射击是一门注重平衡的艺术

文章作者:霍燕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  加入时间:2012-10-19  点击次数:569

 

515日,中共陕西省委、省人民政府发布表彰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决定,民建会员、陕西省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女子手气枪项目主教练卢刚榜上有名。怀着崇敬的心情,我与卢老师相约采访,他说很忙,正在北京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的郭文进行赛前辅导。终于等到一个阳光炽热的上午,我们约好在省射击场见面。刚到310米手枪和气步枪训练馆,偌大的训练室十分安静,只听得到射击时清脆有力、充满节奏的枪声。顺着李处长的视线,我看到卢老师正在观察着运动员的训练,眼神凝练,表情平和,似乎感觉不到周围所有的一切。我们走过去,卢老师的思绪才突然被抽回,“哎呀,你们都直接找上来了”,微微一笑,热情地邀我们落座喝茶。

 

看着运动员们在反复地瞄准和射击,我不禁问道,每天这样瞄准目标、扣动扳机进行训练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做这样一件事,一定很枯燥吧?卢老师却说,射击是很有成就感的,全身心投入,屏住呼吸,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停止运转,心脏在那瞬间停止跳动,血液停止流动,全部的意念都集中在瞄准技术主线、扣动扳机的那枚手指上。说到此,卢老师的眼神里充满了坚毅平和的光芒,在他的眼里,射击是一门艺术。他深深地热爱着它,并为这个事业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和热血。

 

射击是一门注重平衡的艺术,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。运动员对得与失、名与利的理解如果不够,就做不到淡定地应对比赛。现在的比赛社会功利性特点极其突出。一个全国冠军可以拿很多奖励,像参加奥运会等国际重大比赛,社会功利性特点就更为明显。除了要经得住名利的诱惑,还要战胜那最难战胜的敌人“自己”。对于射击来讲,人的本能和习性是直接瞄准靶心,将靶心射穿;而射击训练的技能是要瞄准技术主线进行射击,要压住重心。其实这就是本能和技术在较量、在博弈,两个“自我”在斗争,看能不能战胜那个本能的自我。更重要的是,运动员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归零心态。每打一发子弹,都要进行视力回收、思想回收,要能压得下来、保持得住;每打一发子弹,都要有从零开始的心态。

 

1981年,省射击队教练到他所在的中学挑选队员,看到一个学生从始至终不停地把打飞的球捡回原地。这一细节打动了教练,这个学生便成了省射击队的队员,他就是卢刚。后来,教练告诉他,勤奋和执着使他成了射击队队员。1981年,卢老师进入省射击队,而卢老师全家都在那一年要搬回湖南老家,为了心爱的射击事业,卢老师独自一人执着地留在了西安,从此和射击和陕西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。1981年至19999年运动员生涯之后,卢老师开始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,他说那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。运动员生涯压力很大,当教练压力更大,同时期的100多名运动员只有卢老师一个人最后做了教练。“刚开始,我按照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验体会去带队员,效果却不好。于是我不断地自我反思,请教有经验的教练,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,终于逐渐摸索出一套训练方法。而且,每个运动员的情况都不相同,要根据他们的性格、心理素质、射击技巧、经验等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,要因材施教。”当运动员出现技术障碍或细微的心理变化,我都要仔细推敲,用恰当的话语进行沟通交流,既要循循善诱,又要切中要害,既要解开心里疙瘩,平衡心理;也要解决技术偏差。因此,教练员累在心上。

 

教练员是运动员的主心骨,教练员的表情、神态、肢体语言等等,都影响着运动员的心态。所以,教练员自己的心理素质首先要过关,要承受得住来自外界和自身的所有压力。这些压力有上级的压力,名与利的压力,比赛本身的压力等等。“在巨大的压力面前,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更要使出浑身解数调整好每一个运动员的心态,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减轻心理负担。”卢老师说。他告诉运动员,要淡化金牌意识,淡化比赛结果,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比赛。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过程中去,把夺冠的欲望转变成瞄准、扣动扳机、视力回收、思想回收等技术主线,认认真真地打好每一发子弹。

 

做运动员和教练员既有掌声和鲜花,也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,要比常人付出的更多。他对队员尽心竭力地付出,对射击事业不遗余力,对家庭的付出却实在太少、太有限。1998年参加亚运会期间,父亲去世了,都不能回家为父亲料理后事。2003年,爱人生孩子,他却在进行全国集训不能照顾。2006年,他母亲摔伤骨折,也全由爱人服侍。陆老师不仅对家庭觉得很歉疚,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太多的亏欠。由于长期的射击职业训练要求,卢老师落下了颈椎病。有一次,卢老师颈椎病犯了,一起身就头疼欲裂,感到天旋地转,完全不能动弹,在家里整整躺了一个月才得以恢复。

 

伴随卢老师更多的,是他对射击事业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以及训练队员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。谈及郭文卢老师说十分开心,就像谈及自己的孩子。他说,“这个孩子悟性很高,绝对是个射击的好材料。”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感情十分深厚,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并肩作战,生活上的关心体贴,互相一个动作一个眼神,都能心领神会。尤其场上队员的每一个细小动作或不易觉察的心理变化,我们旁观者感觉不出来,但是卢老师都有很清晰的体会,他甚至能因此预见到比赛的最终结局。郭文参加亚运会的时候,一开始打了29环,她自己觉得状态不对,转过头看卢老师,卢老师一脸的平静,于是心里踏实了,接下来的成绩十分好。后来,郭文珺连打几个十环,卢老师立即叫停进行指导。他知道郭文珺需要静一静,否则马上要打偏。

 

刚进入省队时,郭文珺虽然基本功非常扎实,但她在比赛中的情绪控制力较差。“她在比赛中如果有几枪没有打好,就会出汗、脸红,表现非常明显。”卢老师说。通过我们的耐心指导和训练,郭文珺在比赛认识上有了较大提高,特别在心理定向方面有了明显改善。卢老师谈到:“刚开始的时候,郭文很在意比赛的结果,以至于影响她在比赛中的发挥。经过我们各方面的努力调整,她在比赛中能够更加关注过程,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。”

 

郭文拿下2008年奥运会冠军的时候,卢老师没有大喜过望,还是那张平静的笑脸。“我的感觉很平淡”,卢老师说。有记者采访我,“怎么不像别的项目的运动员拿下冠军时教练员那么兴奋和激动?”也许是平时付出太多了,把这些结果的东西已经看得很淡了。也许是自己经历的比赛很多了,慢慢也把竞技体育的规律看透了,知道冠军就是瞬间的,短暂的。所以觉得,平时多努力,到时候顺其自然。拿了冠军当然也高兴,但不至于非常非常的兴奋。勤奋、执着与平和成就了他的运动生涯,成就了他的教练生涯,也成就了他的精彩人生。

 

卢老师正是那种将智慧和胸中丘壑藏在平凡背后的人。热情、朴实、厚道,像邻居家的老大哥,这是我对卢老师的第一印象。与其说是采访卢老师,不如说是在听他讲故事,讲我们并不熟悉的一段历史,以及我们知道但并不完全了解的一个现在。与卢老师交谈当中,充满了感动和收获。我相信,不管时间过去多久,这些言谈有它内在的价值和分量。我们真诚地祝福卢老师,愿他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中更加幸福快乐地走下去。

 

卢刚,现任陕西省射击运动中心女子手枪项目主教练。在19年的运动生涯中,两次打破世界纪录、全国纪录,取得一次亚洲冠军、11个全国冠军。执教郭文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10米气手枪金牌。